第113章 那些清穿的日子(113)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敏宁没准备带上三个孩子, 虽然说大人之间有摩擦,但对于府上仅有的几个苗苗还是好生看顾的。

大人之间的争斗也没有波及到孩子身上, 都知道这个口子不能开,这是开了, 今日你出手, 回头就别怪她出手,就算再防范也有个疏漏的地方,所以这个口子不能开, 就算有不规矩的四爷直接将人处置了。

这个府里, 大人一致为几个孩子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气氛, 三胞胎也时常去福晋那里玩, 也曾经把嫡额娘、嫡额娘的挂在嘴边, 敏宁从来没管过。

她小时候还恨不得自己是小区小卖铺家的孩子, 还打算认亲来着, 懂事后父母还经常提起这些,恨得她恨不得回到小时候将这件糟心事给抹去。

小孩子忘性大, 等长大自然就明白一些事。

第二日里,敏宁为自己准备了一身汉人女子的衣服, 梳了一个发髻,看着倒像是汉人家的小娘子。

从里屋出来,四爷看到后有些惊讶, 不过却没有说什么。

这一次参加庙会的不仅有敏宁跟四爷, 还有几位宫中的小阿哥。

据说皇帝交代, 要四爷帮忙照顾几个小阿哥。

十六阿哥跟十八阿哥这小兄弟俩, 一早上就乖乖的坐着马车过来了。

十八阿哥非常受皇帝喜爱,时常会带在身边,这不听说京城有热闹看,就缠着皇帝要出来。

皇帝耐不住小儿子撒娇,就吩咐十八阿哥的同母哥哥十六阿哥带着他出来,这还不满十岁,一个也就十岁刚出头,两个小孩就出来凑热闹的,皇帝也担心,因为他俩的安危就将两人交给了四爷。

四爷被两个小阿哥堵门后嘴抿的死紧,打心里就有些不愿意。平白无故多了两个包裹,让他如何不情愿?

可人都来了,难道还能赶出去?

四爷只能又加了两倍的人手专门光顾着两个异母小弟弟,不求别的,只求两人安安稳稳的玩到回宫就行。

敏宁看到四爷在臭臭的表情忍不住笑了,转头就叫人去将元宝叫过来。

正好元宝跟八阿哥岁数没差多少,叔侄三个倒是能玩到一起,让元宝过来陪着也行,今日里不读书,就当给他放假了。

四爷冷着脸开口,“将弘昀也叫上。”

下面的奴才立马应了,迅速跑去叫人。

小阿哥读书的地方就在外院,过来的速度倒是挺快,大概是听说出去玩,迫不及待的跑出来了,头上还出了汗。

元宝看到四爷跟敏宁一副出门的打扮,眼睛一亮,“额娘,我也能出门吗?”

敏宁带着笑意点头,“今日你和你二哥都能出门。”

弘昀有些拘谨,对着四爷行完礼之后,然后又对敏宁行礼,“见过安额娘。”

敏宁笑着应了,然后推了推元宝,元宝立即跟四爷请安。

四爷应了,让两个小孩给十六阿哥和十八阿哥请安。

年纪差不多,却被分成了叔侄两辈,不由让人感叹皇帝强悍的生育能力。

见完礼后,几个孩子才看向敏宁跟四爷,等待接下来的安排。

原本想两个人单独出门,没想到一下子得带上四个拖油瓶,这队伍一下子扩大了许多。

光是马车就准备了三辆,走之前敏宁刚才去给李氏传了个信,好歹弘昀被带出门了,总得给他娘说一声。

坐上马车后就直奔南边,出了皇城门之后右转西,朝着西城而去。

西城一块地方已经热闹了起来。

街上摆放的有卖吃食的,做糖人的,玩杂耍的,还有耍猴戏,唱大戏的那是应有尽有。

可以说从街头到街尾,都是人挨着人,一进去就身不由己随着人群涌动。

街道摊位后方专门开辟了一条道路,直通到护国寺内。

护国寺大门口是不准摆放摊位的,倒是寺庙里的和尚在门口堆积了大量的线香。

有那虔诚的百姓排着队请了香,只要排队就每人分三根,这倒是不需要钱的,就在门口的香炉后面摆放的菩萨拜一拜,再将香递还给和尚,让他插在香炉中。

进到寺庙里面请上一炷香,那善财是必不可少的,不时能看见一些富贵人家跨入寺庙大门。

敏宁一行的马车直接在护国寺门口停下,下了马车后,立即就有人将马车迁到旁的地方,深怕堵住了这门口的路。

四爷要进庙中听经书,敏宁看着几个孩子也不适合将人拘在身边就跟四爷说。

“要不咱们分成两队吧,让这几个孩子在外面玩。”

四爷看到四个孩子眼中闪烁着期盼,想了想也就答应了,都是半大不小的小子了,他这么大的时候已经跟在汗阿玛身后去塞外打猎了。

分了一大半的侍卫给了四个孩子,敏宁和四爷带着剩余的侍卫进了寺庙中。

四个孩子立即欢呼一声,手拉这手朝着街上跑去了。

敏宁走到一半才想起好像没给孩子钱。

想了想,她又提心吊胆起来,这几个孩子也不知道买东西会不会给钱,她好像没有教过元宝买东西是要付钱的。

将这个顾虑跟四爷说了,四爷额头上的某根青筋一蹦,“放心,身后都跟着侍卫呢!”实在是忍不住她这个傻样,丢下一句话直接走了。

进了寺庙里之后里面的人,看得出来都是准备听高僧讲经的,这一次可以说是这么多年来最盛大的庙会,出场的都不是一位两位高僧,那是十几位高僧聚在一起讲经,可是难得的盛事。

讲经会就举办在大雄宝殿外空旷的院子里,不少先到的人已经从小沙弥那里领来了蒲团,依次坐在院子里。

两边侧殿的走廊处已经聚满了人,这些人或站或坐,将两边走廊挤得爆满。

四爷也没有自曝身份,就如同一个寻常人一样也从小沙弥那里领来了两个蒲团。

分给敏宁一个后,带着她寻了一个空旷的地方,将蒲团放在地上后坐下。

敏宁庆幸自己还带着一个外套,这种天气虽然说不算是太冷,大太阳也照着,可偶尔那股风吹过来,总给人一种刺骨的寒意。

北方的四月可不像南方的四月那么温柔。

套上外套之后,敏宁老老实实的坐在蒲团上,这时候辩经大会还没有开始,敏宁瞄了一眼,总觉得除了她以外,其他人全都虔诚的信佛之人。

再一扭头,四爷已经做好,正拿着手中的念珠放在手中盘着。

他低垂着眼眸,像是察觉到敏宁的目光,立即看了过来,眼里头透着的询问。

敏宁忙低声回了一句,没事。

四爷将眼神收了回去,敏宁则坐在蒲团上,看着周边的场景,胡思乱想起来。

大概过了有半个小时,护国寺中的钟声突然响了起来。

没多久就从大雄宝殿的侧门走出十来位僧人,除了两位穿着袈裟以外大多数都穿的是百衲衣。

敏宁肃然起敬,这才是苦修的高僧。

江南,亳州医学院。

朱衍正坐在树林之中看书,这块小树林属于医学院的范围内,每年三月万物复苏的时候,总有一些病人扛着铁锨来,种上一棵小树。

一来是祈祷自己身体能像这棵小树一样茁壮生长,抵抗病魔。

二来,三月种树已经成了这里的惯例,就连县城里的一些百姓也会扛着一棵小树苗在这里种上,有祈求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康的意思。

经过几年发展,这一块树林是越扩越大,逐渐都快蔓延到医学院外面。

朱衍很喜欢这片小树林,这边小树林最粗的也不过手腕粗,还遮不住阳光。

树林中隔着一段路就有一个长椅,坐在长椅上,被四周的树木遮挡,阳光又能透进来,这里可谓是自成一地。

医学院里面有一个图书馆,在这里能够借到不少书,朱衍来到这里是可以说是如鱼得水,早知道这里有这么多书,他早就过来了。

朱衍居住在一个海岛上,虽然读过书,但是在那里能够拿到手的书籍,可没有江南这边多。

江南不愧是文风昌盛,光是一个医学院里收集的书籍,就足够让他乐不思蜀。

朱衍很喜欢这个地方,在这里过得很轻松,还有报纸书籍,能够让他见识到不同的世界。

来到这里,他才算是开了眼界,内陆竟然出了报纸这样一个物件,不出门就能知天下事。

朱衍瞬间觉得自己之前过得太封闭了,连报纸都没有听说过。

实际上青岛那边不是没有报纸,只是报纸都是其他地方带过去的,就算有也被私人珍藏,青岛本地还没有开报馆。

朱衍看完了手中刚借了这本书,就听见不远处传来的钟声,他在心里默默数了一下。

嗯,十一声,该到吃午膳的时间了。

来到医院之后,他也习惯了一日三餐,原来的晚膳也改成了午膳,晚膳时间再往后挪,挪到五点之后。

主要是这里的大夫说一日改成三餐,有助于调养身体。

特别是像他这种体质不好的,更加要少食多餐,免得一下子吃太多,肠胃不好消化。

别的不说,来到这里后,朱衍发现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自己都有发胖的趋势。

原来消瘦的脸颊,微微鼓起有了曲线。

朱衍抱着书顺着小路走出了小树林,他没有急着赶着去食堂,而是先去图书馆还了书。

恰巧看到了最新一期的报纸,原本朱衍还没打算看,可是看到报纸上的那一行粗体大字之后,他顿时眼神凝住。

一旁的管图书的书博士看到后,先帮朱衍借的书还了,然后跟感叹一样开口,“这一位王老大人要是真的是朱三太子,那么崇祯帝的血脉可就是真断了。”

朱衍当即拿过报纸看了起来,报纸上只说某某地查到朱三太子,结果押解回京之后,查出这人是假冒的,随后就地处斩。

不管是真是假,朱衍心里都是一咯噔。

原来朝廷始终没有放过前朝朱氏血脉的打算,就连躲藏了六七十年的人都被揪了出来。

朱衍问了一句,“敢问这一家是如何被发现的?”

这事被朝廷掩盖了下来,报纸上也没有提,但书博士却知道一些内情,毕竟这个案子开始就在江南这一带,后来当地官府查了,才发现这一家逃窜到山东那边,有了报纸消息自然灵通。

这图书馆借书的人多,偶尔聊一聊消息就传到书博士耳中。

“说来这一家死的也倒霉,这位王老先生一直隐姓埋名,连他儿子都不知道。可谁让他偏偏给下一代取了一个比较偏门的字辈,结果就被人看出了可疑之处就报了官。”

随后书博士又看了一眼还书的本子,“朱小兄弟,你这个姓,可是很惹眼,平日里可不要做出一些让人误会的事情,那群狗官可不讲理。”

朱衍洒然一笑,“这天下姓朱的多的是,莫非都跟前朝皇室有关?”

书博子也跟着笑了一声,“也对,真正的前朝皇室早就改名换姓了,哪敢顶着朱姓在世间走动。”

很快就到书博士下职的时间,也不用他催,朱衍就放下了报纸离开。

他状若无事的去了食堂用了午膳,散了一会儿步,回到病房里睡了个午觉,然后又找到医生做每日的常规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还是没有什么起色,不过朱衍却已经很满意了,至少没有恶化。

这家医学院真是不愧它的声名远扬,山东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他已经有了等死的打算,可没想到到了这里之后,病情就被遏制,没有恶化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他不指望自己的病能够好,只希望自己能够安然无痛的渡过剩下的日子。

至于前明皇室的事情距离他已经很远了。

别说他没本事管,就算有,崇祯帝之后跟他又有什么关系?

朱氏血脉,早就不是最开始的血脉。

江南这一边得知了朱三太子被杀,自然不少人慌张起来,有太多人还是心向着前明。

现在的皇帝毕竟是异族,被异族统治,一些人自然心有不甘,这一不甘,自然就留恋起前朝来。

皇帝放在江南的钉子就动了起来,趁着这次机会,李家和曹家闻讯而动,查出不少家里怀念前明的书籍的人家,也出现了赫赫有名的文字狱。

一时之间,整个江南的文人如风声鹤唳,就连报馆也小心翼翼起来,就怕不注意的时候,报纸被人抠了字眼跟前明搭上关系,那可是会引来灭顶之灾。

文字狱一案,弄得江南人心惶惶。

可京城那边却是丰收之季,一船又一船的银子被拉到天津港口又迅速被送进京,这些银子很快又进入户部。

每日里看着装银子的马车进入户部,是不少人看着流口水,有些有幸参与进去这一次盛事的人,立马就感到户部想要分钱。

可这些银子都到了四爷手中,哪那么容易分钱的,毕竟所有赚的银子都没有折算过来,等着上好之后才能够剔除成本用来分红。

随即四爷又跟户部要来了账本,哪些欠了银子的,他得有个准备,回头分红的时候直接让这些人还账。

不然的话,回头银子到那些人手里,再想抠出来可没那么容易了。

等到五月份所有的船都回来了,虽然也遇到不少暴风雨,一些船受到的损失,好在这部分损失很小,只是一些布匹跟茶叶受潮。

这一部分晒一下又低价出售,倒是多少挽回了一些损失。

可以说是这一次前往倭国,那真算是大赚了一笔。

倭国那边土地贫瘠,自己所产的如同布匹和茶叶之类根本无法满足倭国本国的需求,再加上那边银价贱,可以说这一次运过去的稍微一匹好点的布就能够卖出个好价钱。

就算那些麻布平民百姓也是抢着要。

最主要的还是带给僧人的佛经以及佛衣,这边的僧人可真是富裕,这些佛经跟佛衣就跟不要钱似的往回搬,前往倭国的人可算是见识到日本那边的豪爽。

不在乎银子又豪爽的客人,他们自然喜欢。

一百多艘船的货物,倭国一下子吞下去容易,可消化就没那么快了。

四爷大概知道要再来这么一批货,运到倭国去也没有这回的效果好。

所以就打算先给倭国留一些时间,过个一年半载再去宰一刀。

他吃了一大块肉,余下的时间总得给别人留些汤。

等到最终的分红盘算出来之后,四爷才公部出去,一时之间户部那个小院子顿时挤满了人。

起码有上百个人挤到一个院子里,院子都快挤爆了。

四爷看着不行,直接另找一个空旷的地方,这地方就选在了红水坑那个拍卖会大厅,那里足够大,可以容得下上千人。区几百来个人还是小意思。

当然去红水坑拍卖会时,四年没有忘记让户部的人跟上去收账。

八爷难得跟四爷默契的合作起来,毕竟这一回可是两人冒脸的好机会。

收回了银子,户部可就好过了。

红水坑最低洼的地方是一个蜂巢模样的建筑,这里算得上是京城最大的购物中心,聚集着全京城最稀奇,最新鲜,最好玩的东西。

许多新鲜花样,基本上在别处找不到,可这里都能够看到。

洪水坑的其中一个建筑只有两层,一进去就看到一个大厅,这个大厅非常广阔,人进去都显得自己很渺小。这里平日里都是举办拍卖会所用,有不少人可是这里的常客,没少来这里参加拍卖会。

四爷可没有将银子都搬来,公告发布之前,就直接存到京城的银行里去了,然后拉了两箱银票过来,当场发银票。

拍卖会场上,高台上摆放了一个长桌子。

四爷跟八爷被请了上去,还有两个户部的官员也跟着坐了上去。

这其中一个人就是户部尚书凯音布,另一位户部的二把手——户部侍郎。

户部侍郎一览下方脸上都露着激动之色的众人,开口,“这一次航海,总共带回来三百四十八万两五千三百二十一两银子,可以说完全超过了预期的利润。”

下方的人一下子轰动起来,投资了一百万两,这一下最起码翻了三倍!

下方顿时传出嘈杂声,交头接耳起来,不少人激动的搓着手,盘算自己能分到多少两银子。

“按照每家公司出具的比例核算,扣除成本,就是各家的分红,当然分红并不是说全发还得扣出一部分作为投资,这第一次分红也只是给大家增加信心,以后就没这么麻烦了,每年年底时都会将分红分到各自的公司账上,再由你们公司自己内部来分。”

随后又介绍了两位皇子,又指着凯音布说,“丑话说的前头,咱们这位户部尚书可是在等着呢,回头分了钱,记得将户部的帐给填上,都等着米下锅呢!别舍不得,这头一次是万岁爷跟两位贝勒爷开恩,等下一次,不可能再有这种好事,凡是欠户部钱的人,都一律不准参与。”

一听说只要户部欠帐没有清,就不能参与到这种朝廷拉头的好事,不少原先还盘算着赖账的人,顿时打住了这个想法。

有那投的多的人盘算着分红足够还钱了,有些投得少的人也盘算着要是分红不够,就从自己添一些,总不能下次被这些人找到借口,将他踢出去。

当然还有一些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欠的太多了,根本舍不得往里面填银子。

四爷就预备着这种事,凡是分红之前叫到一家公司,都得先看看这家公司的投资人当中有没有欠户部银子的。

只要有一个欠银子的都先去理清到底欠了多少一部分,将欠得银子扣除之后,在将余下的分红交到这公司每一位股东手中。

为了防止一些人捣乱,大门都被关住了,由外面人锁着。

拍卖会外边还围了一圈士兵,就是防止有人出去。

四爷是打定了主意,不管怎么说这一次都得将户部的欠银给收回来。

八爷那边自然是乐的配合,反正这种得罪人的事情是老四干的。

他顶多是就等着收银子,这段时间,八皇子可算是受到太子那边的打击,就连大哥也有些怀疑他,并没有直接来帮他。

八爷着实艰难,顶着压力好歹收回来了这些银子,在汗阿玛那边露了脸之后才感到有喘口气的机会。

以往他跟在大哥身后,觉得太子没什么了不起,可这一次直面太子之时,八爷才知道是高估了自己,面对太子的打压,他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就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太子就算是失去了汗阿玛的宠爱,可底子还厚,不是他目前可以抵挡的。

上一次以身试法,让八爷碰了个钉子,着实安静了一段时间。

原本还担心户部欠帐催不上来,惹得汗阿玛不高兴。

可没有想到老四这边会不计前嫌送来一桩功劳。

平白得来的功绩,八爷自然高兴,他还以为被调离到户部,这个海上贸易的功劳就跟他无关了,想到这里,八爷看老四的目光都带着暖意。

红水坑这边一边拿到大笔分红,转眼又交给户部,不少人心抽抽的疼。

用那不欠户部银子的,比如商人和皇子,那才是真真正正的乐开了花。

这一次十五十六两位阿哥也过来了,接过三哥分给他们的三万两银子,一时之间两人乐开了花。

没想到投了一万五千两,这一转眼就拿回来三万。这还不是一个人三万,而是每个人三万元,可以说是翻了个倍。

两位小阿哥凭借着借来的银子,翻手就白得了一万五千两,怎么会不高兴?

然后又拿眼睛寻找十三哥,欠十三哥的五千两他们可没忘了要还。

至于欠小四嫂的一万两,回头交给四哥,让四哥给带回去就是。

对了,这钱借过来也有一段时间了,该给多少利息呢?

两个小阿哥想到这一点,立刻头挨着头盘算起来。

十三哥虽然说没有小四嫂那么大方,可好歹是哥哥,得多给点利钱。

一时之间,两位小阿哥那是财大气粗,打算还十三哥六千两,小四嫂一万一千两。

两个人都多给一千两,看他俩够大方吧。

十三阿哥并没有参与到这一次航海贸易中,自然也就没有过来,两个小阿哥扫了一眼之后,发现没看到十三哥,又将目光定到台上的四哥身上。

没看到十三哥,先将四哥家的银子先还了。

大厅里忙得乱糟糟的,都在盘算着自己该分到多少银子,又该交还给户部多少银子。

忙中出错,户部也有疏漏的地方,直接给了银子没来得及查账。

有些人领了银票之后想趁机溜,结果发现大门都被人从外面锁住了,想溜也溜不掉,只能气咻咻地躲在人群中。

大概到了下午时分,大多数人都将户部欠帐给还了,看着小可爱就这么远离,不少人欲哭无泪。

这一次四爷也太鸡贼了,竟然关着大门不准他们离开,他们也没办法说没有银子还,毕竟刚到手热乎乎的银票还揣在怀里。

连个借口都没给他们留,摆明了是强押着他们还账。

眼看着大部分人都还了,还有那么一小撮人躲在人群中,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那还了帐的人也不想在这里呆了,实在是太痛心了,损失了那么大一笔银子,没摸到手也算了,摸到手之后又交上去,实在太糟心了!

不少人银票交上去后心疼的捶胸顿足,可是都无济于事,都盯着呢。

眼下交了欠钱之后也不耐心呆着了,发现大门锁着,直接吵着嚷着要离开。

而另一边户部那边收帐的官员们也统计好,将还没有还账的名单交了上去。

藏在人群中的某些人眼皮子一抽,瞬间有不好的感觉来临。

果然凯音布直接不给这些人面子,将还欠钱没还的名字一个个都念了出来。

反正有四爷担着,凯音步也不给这些人面子,这些人既然敢做得出,也就不要怪他将这些脸面全都撕下来。

做老赖就要做老赖的准备。

果然,这个名字一个个念出来,不少人老脸通红。

凯音布到底没将最后一块遮羞布都扯下来,读完名字之后,紧接着说了一句,“之前我们户部的官员太忙,大概将几位给漏下了,麻烦几位赶紧将欠款给清了。”

虽然将责任担在了自己身上,可是话里的意思谁不知道呀?

不过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说出来,原先还躲着人群中想要逃过一劫的七八个人,立即灰溜溜的走出来,到户部官员面前。

好在这些官员仍然跟之前一样神色,到是让这些人心情好了一些,他可不是要欠钱,是之前户部将他的名单漏了,他还以为自己交过了呢!

这种阿q的精神胜利之法,想多了,以为真实事实就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一个个表情全都坦然起来。

等待所有人清了帐之后,户部的官员高兴,毕竟总算是将一些积年旧帐给收了回来,户部也头一次有了这么多的收入。

欠灾民的赈银,欠八旗士兵的响银和禄米总算是能够发了,虽然不能将往年的都补上,但至少去年的可以补上。

何况这一次航海贸易也交了税,还是四皇子厉害,拖延了这么一段时间,将该交的税银给核算了出来,这些分红可都是交完税银之后才发的。

这一部分税足有有一百多万了,再加上户部原本投资收回来的银子,这么多银子已经可以填补户部往年的亏空。

要是再多来这么几趟,那户部那就不再愁银子了。可惜的是,这种朝廷牵头做生意的事情不合国体,也只能够做这么一次解个燃眉之急,下一次就得民间自己来做了,户部只等着坐收海税。

将航海贸易交给民间,也是朝廷的决定,听说还是内阁主动提出的,说贸易之事还得交给民间,朝廷就等着收税,打压走私即可。

当然,这个还只是提议,内阁还没有研究好,毕竟这么庞大的利润,内阁也不愿意轻易放手。

一切还得看皇帝,看皇帝是怎么个说法。

皇帝要是说朝廷继续参合的话,那些大臣肯定第一个打头阵,要是朝廷不掺合的话,宗室和大臣们也可以找几个商户参个股。反正户部的银子已经收回了大半,也只有一些消息不灵通的还埋在鼓里,户部这边打算慢慢来,大头都收回来了,还怕这些小帐还赖着?

大门一开,不少人就往外冲,实在是不想待在这么一个晦气的地方。

毕竟被坑走了不少银子,白花花的银子啊,这些人想哭都哭不出来。

等人离开之后,只剩下众位皇子以及户部官员。

户部官员装模作样的收着账本,还有将银票清点好,这一部分银票回头还要拿到银行去交银子取回来,所取回来的银子都得铸成官银发放出去。

更何况倭国那边的银子还得提纯,这其中还有部分损耗,说实话用这些银子还账,原本就是那些人占了便宜。

这也算是皇帝的恩典。

皇帝都这么说了,户部的官员还能怎么办?只能够用倭国的银子抵账。

好在可以用税收来抵消这一部分欠账中的损耗,不然户部还真是亏大了。

边慢吞吞的干着活边竖起耳朵,一看就知道在偷听。

三爷带着十五阿哥和十六阿哥走过来跟四爷和八爷道喜,“这一回你们俩可是立了大功,一下子收回来这么多银子,回头汗阿玛可得好好奖赏你们了。”

四爷没有吭声,反倒八爷一脸不好意思的开口,“三哥,这一次都是四哥的功劳,可不要带上我,我可没脸认这个功劳。”

三爷笑得一脸和乐,“该的,该的,这份功劳你们俩一个都少不了,回头我就去帮你们俩请功。”

八爷脸上笑着,可心里却在想,谁要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里的事汗阿玛还能不清楚?我看那你想在汗阿玛面前露个脸才硬要多这个事!

虽然心里是这样想,但八爷脸上却没有露出个分毫,还笑得一脸和善,“那这事就有劳三哥了。”

三爷笑得眯了眼,又看向一旁老四,“老四你怎么说?”

四爷回答:“麻烦三哥了。”

三爷这才满意的点头,他身后的两个小阿哥立即上前对四爷说,“四哥,上回我们借了小四嫂两万两银子,可以帮我们给小四嫂带过去吗?”

这一件事,四爷还是头一次听说,他从来不知道十五十六来府上借过银子,这一次见他俩也过来参加分红,还以为这两人只是过来凑凑热闹,最多也就投个几百两银子。

没想到安佳氏倒是出手大方,一下子就给两人两万两银子。

不仅四爷觉得惊讶,旁边的八爷眼神里也露出诧异,他不由沉思起来,自己府可就在老四隔壁,怎么没见这两人到他府上借银子?

随后又想到了福晋,自家福晋也只有对老九老十和善一些,其他小兄弟确实没有打过交道,也难怪这两个弟弟会没有来府上而是去了隔壁。

隔壁的安佳氏对于其他弟弟一向大方,早年分给了十三十四几万两银子,他们这些光头阿哥谁没羡慕过?

开了府,除了那二十多万了分家银子,以及每年一万两的俸禄以外其它可都得靠自己在打拼。

最开始花钱没个数,谁不是这么熬过来的,懂得银子的重要性。

十三和十四现在还没有开府就有那么多银子,也难怪下面的小弟弟有一样学一样,不找他们这些哥哥反而去找了小四嫂。

八爷又一次忍不住叹息,老四真是走了狗屎运。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万古第一神 7号基地 剑道第一仙 唐人的餐桌 最强战神 光阴之外 我有一剑 神印王座2皓月当空 九星霸体诀 踏星
相关推荐:
最强万界帝尊异界学神残龙谱小岛有人家血案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