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相国寺和翰林院的原型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相国寺的名称,始于唐朝,现在的相国寺是清朝重建后又修葺的。据《如梦录》记载,相国寺这个地方原是战国时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宋代曾在此兴建一座信陵亭,名为信陵坊。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在此兴建寺院,名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初这里成了歙州司马郑景的宅园。

唐长安元年(701年)名僧慧云从南方来到开封,用募化来的钱买下郑景的住宅和花园,于唐景云二年(711年)兴建寺院,并根据施工中从地下挖出的北齐建国寺旧碑,又命名为建国寺,同时将募铸的一尊高3米的精美弥勒佛铜像安置寺中。

建国寺重建时,唐睿宗为这个寺院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的匾额,这就是相国寺的来历。

唐代的相国寺,虽是初创,但由于是皇帝赐名,故声誉很高。相国寺规模很大,建筑豪华,唐天宝四年(745年)由边思顺负责修建的排云阁是相国寺里最高的建筑物,阁高10米,和当时扬州有名的西灵塔同高,宏伟壮丽。唐代时的相国寺里有许多著名壁画,其中有大画家吴道子在寺中画的文殊维摩像珍品、名画家石抱玉画的护国除实患变相、车道天王像、智俨和尚画的三乘因果入道位次图以及大书法家李邕和大画家韩干等为相国寺创作的优秀作品,此外,还有雕塑大师杨惠之的许多雕塑佳作。艺术水平很高,得到当时人们的高度评价。

唐代相国寺,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日本僧人空海在中国留学时,就曾在相国寺居住过。空海在中国专门学习佛法和文字,后来他用中国汉字的草体偏旁创造出一种名叫平假名的日文字母,平假名字母至今还在日文中使用,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唐代相国寺豪华、宏大的高大建筑屡遭雷击火灾,其中以后大顺二年(891年)排云阁被雷击所引起的大火,造成的损失最为惨重。后有高僧贞俊主持募化,历经数年重新修葺。

宋代,相国寺被封为皇家寺院,寺中著名和尚也都获得皇帝亲赐封号荣誉。北宋时期,是相国寺最繁盛的一个阶段。宋太祖派大将曹翰征南唐打下江州(今江西九江),从庐山东林寺运回的五百个铜罗汉放到相国寺里。宋太宗晚年对相国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后,不仅规模扩大,而且寺容改观。正殿高大,庭院宽敞,花木遍布,僧房栉比,许多著名的艺术家的佳作,也荟萃于此。当时最有名的画家高益、燕文贵、孙梦卿、石恪、高文进、雀白、李济元等,都在相国寺画出了他们的优秀杰作。宋代相国寺每月有五次庙会,商人达万余人,此外还有杂技、戏剧、说书的、卖艺的等文艺活动,十分繁华。当时人们形容相国寺是“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东京梦华录》记载有“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之盛况。

北宋时代,相国寺不仅是全国佛教中心,而且也是国际佛教活动中心,许多国家的外交使节和僧侣都到相国寺参拜和学习佛法。宋太祖时,出家为僧的天竺(今印度)王子曼殊室利到中国后,曾在相国寺进行佛教活动,并将相国寺的盛况写入自己的著作。宋熙宁七年(1074年),朝鲜崔思训曾带几名画家到中国,将相国寺的全部壁画临摹回国。宋徽宗时,曾将宋太宗写的“大相国寺”匾额赠送朝鲜使者带回国。可见相国寺在当时曾促进了佛教传播,增进了中外交往等重要作用。

相国寺在金代和元代由于战乱严重损毁,逐渐萧条。到了明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朱元璋又当过和尚、重视佛教,故对相国寺多次重修,所以相国寺又兴旺起来。明成化十二年(1474年)曾一度将相国寺改名为崇法禅寺,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水灌淹开封城,相国寺变成一片废墟。

清朝初年,在相国寺旧址废墟上重建寺院。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命用银一万两,对相国寺进行大规模重修,历经两年零七个月,才完成了浩大修建工程,从此相国寺又兴旺起来。清时的相国寺,仅常住和尚就有300多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再次决民开封城内水深丈余,寺中建筑又遭到严重损毁。

新中国成立后,相国寺经过多次修葺,面貌焕然一新。今日寺内古建筑群由南向北,沿一条中轴线整齐排列,主体建筑正门、二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和藏经楼共五重建筑。中轴线两侧,是对称式的两列阁楼式建筑,东侧是东厢房(即东阁,或称观音阁),西侧是西厢房(即西阁,或称地藏阁)。整个建筑保持着清代风格。建筑群,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正门是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牌楼式建筑,山门上横书“相国寺”三字,大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古雅大方。二殿内设有相国寺历史展览。大雄宝殿是座重檐复字,顶为黄绿琉璃瓦大建筑,大殿周围及月台边沿设有汉白玉雕狮石栏杆,殿南石阶上雕盘龙,阶下南边有小花园,园中有太湖石喷水池,风景优雅。在东西厢房中设有展览室、阅览室、游艺室、外宾接待室及展销部等。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犹文苑。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扬雄的《长杨赋》。而以其名官,则始于唐代。

唐代 翰林院

翰林院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初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起草诏制本是中书舍人的专职,但唐玄宗感到中书舍人草拟诏制的制度难以保守机密和应付急需,乃一度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 ,以备起草急诏( 兼撰拟诗文 ) 。开元二十六年(738),又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秩品 。初置时并无员额,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安史之乱以后,军事频繁,翰林学士地位愈来愈重要,不但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也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学士院设置之后,与中书舍人院有了明确分工 。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学士院有两名由宦官充任的学士院使(或称翰林院使),在皇帝与翰林学士间起传达联系的作用 ,在政治上 有很大影响 。后晋天福五年(940)曾宣布废除翰林学士,将草拟诏制之权归还中书舍人,但不久又恢复。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无秩品。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诰衔。由于唐代学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时亦称学士院为翰林院。宋代另有专掌艺学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与学士院的翰林院无关。

西夏国曾设有翰林学士院,官员有学士等;辽朝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置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掌草诏等事;元朝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员与金代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

明代是翰林院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将前代之翰林学士院正式定名为翰林院,而与杂流诸如方术伎艺等供奉之事脱离干系。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明代将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翰林官品秩甚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翰林若得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但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优待厚遇 。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犹文苑。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扬雄的《长杨赋》。而以其名官,则始于唐代。武德时,高祖设立由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以待诏于院,史称“翰林初置,杂流并处”。玄宗时,遴选擅长文词之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翰林院因此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待诏。此前,起草诏制本是丞相府属官“中书舍人”之专职,而玄宗以其草诏难以保密且难应急需,从而挑选擅长文学之亲信官员充待诏,以备草拟急诏,兼有撰写诗文、以颂太平之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另建翰林学士院,将文学之士从杂流中分出,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品秩,以原品入值。从此,“职清地禁,杂流不入”。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皆曾供职于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初置时,并无员额,后依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宪宗时,择其中资深者一人为承旨,以统领诸学士。“安史之乱”后,战事频繁,翰林学士地位愈发重要,不但在草诏方面分割中书舍人之权,且在得参谋议论方面分割宰相之权。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随着时光推移,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分工日趋明确。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内制;而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称外制。二者并称两制,而内制重于外制。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充皇帝顾问,宰相多从翰林学士中遴选。北宋前期,翰林学士亦无品秩。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正三品,不任他职,专司内制,例加知制诰衔。此外,宋因唐制,另设专掌方术伎艺供奉之事的翰林院。此做法也影响到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国曾设有翰林学士院,官员有学士等;辽朝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金朝置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掌草诏等事;元朝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员与金代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 翰林院

明代是翰林院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将前代之翰林学士院正式定名为翰林院,而与杂流诸如方术伎艺等供奉之事脱离干系。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明代将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翰林官品秩甚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翰林若得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之长,其他翰林官设置多因命制。而自康熙时起,掌院学士历由殿阁大学士兼领,地位更加突出。按清制,翰林官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而与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较多接近机会,多蒙优待厚遇。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均由翰林官主持,形成座师制度,文脉与人脉相互交织,使翰林影响延伸至各个领域。翰林在知识界享有崇高声望,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翰林院制度不始于清代而以清代为最完备,资料最为丰富,机构最为庞大,品秩最为突兀,规模最为壮观,是集历代大成的产物。

以上都是相关文摘摘录的,笔者整理过的。(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前方高能 峡谷正能量 穿成赘婿文男主的前妻 南宋第一卧底 大奉打更人 神魔之上 女主是个钱罐子精 农门长姐有空间 最强狂婿 异能小神农
相关推荐:
无限流修仙遮天之问道无量混沌圆珠我有一颗混沌珠黑科技,从解锁科幻开始御龙御龙九天武炼九天超神斗神系统制霸修仙世界娘子,你听我解释!